潮式月饼,每一口都是乡愁

1912年,陈奕涛的曾祖父陈乌豆在揭阳一小村子开始做饼,人称“乌豆伯”,“乌豆饼铺”也由此得名,产品在汕头埠和榕城均有销售。第三代传承人陈俊深从十几岁开始跟随父亲当学徒。1988年,陈俊深带上家人和全部家当,迁至汕头定居下来,在汕头老市区海平市场开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店,取名西堤仁和。“那时候的条件很简陋,只有一台搅拌机和一台烤炉,不过生意很好。”陈奕涛回忆道,我是闻着饼香长大的,一家人常常要漏夜赶工,只有在面团发酵的等待空隙,父亲才能趴在桌子边打个盹。

如今,“西堤仁和饼食”的制作技艺传至第四代陈奕涛。从小耳濡目染,天赋再加上后天的努力,陈奕涛很快掌握了饼食的制作技艺,不仅遵古法制,而且改良提升,融入了起酥技艺,烘烤后的饼皮多达数层,层层起酥,入口松脆,更受消费者的青睐。

匠心独运 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

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如今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冰皮月饼、水果月饼、巧克力月饼等新馅料、新款式的饼食层出不穷,但饱含浓郁时代感和乡愁记忆的传统乌豆沙、绿豆沙以及双拼饼却仍是人们选购的主要品种之一,甚至有很多周边地区的消费者驱车前来购买。不少市民表示,只要咬一口他家的饼,就能品尝到往昔的老味道,唤起那浓浓的乡愁。

记者看到,刚出炉的饼,形似一轮满月,饼皮色泽金黄,一口咬下去,外酥内糯,原本油腻的豆沙入口即化。对于制作方法,陈奕涛表示,从摊粉到揉面,再到擀皮包饼,直至最后的烤制和冷却,每一道工序都十分讲究。

饼皮由小麦粉和食用猪油按比例混合而成,用擀面杖擀成牛舌状,卷起来,再按扁。包饼时,取一个饼皮,放入馅料,手指在中间压一下,饼皮边往中间收,捏紧将馅料包入饼皮中,用虎口往上收紧,然后盖印就可进行烤制。烤盘中倒入薄薄一层食用油烤15分钟后将饼翻身,继续烤制15分钟,然后放常温冷却,让多余油分渗透出来。

小小朥饼,如何做成了“非遗”?按照祖传的方法,从选料、配比、揉面、制馅、包饼等一系列工序都是纯手工完成,层层工序细心制作,最终才制成可口美味的饼。“每一批饼都必须确保标准一致,这个标准不是由流水线来定的,而是一种传统。”陈奕涛说,潮汕地区自然条件优越,为朥饼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大豆等原材料。饼食技艺的传承主要靠口传心授,需掌握丰富实操经验才能达到质量要求,像水、面粉、猪油和麦芽糖等原料的配比,手工搅拌力度、烘焙火候都关系到饼皮的筋度;不厌其烦地擀出多层饼皮,烘烤的时间与火候也需拿捏得当,确保每一笼饼出炉均能呈现金黄色泽。

守住传统 让老味道历久弥新

“以前生活条件没那么好,中秋节吃上一口朥饼,可以回味很久。”陈奕涛介绍,小时候要吃饼可不像现在,随处可买,随时可吃,唯有到了中秋节才有机会尝尝鲜。“月是故乡明,人是家乡亲”。每到中秋之夜,潮汕人都会拿出饼、柚子等物品祭月,以祈求合家安康。这是潮汕地区长久以来的习俗,许多过南洋的潮人也留有这个习惯,不管是拜月娘还是食月饼,都寄托着祈盼家人健康平安的美好愿望,味道清香的朥饼,是最萦绕心底的中秋味道。

随着时代变迁,西堤仁和饼食得以与时俱进,四代传承的秘方再加上不变的古法炮制,这个夹杂着几代人记忆的老味道沉淀在很多潮汕人心灵深处,有着其他美食永远无法替代的情感意义。从最早的家庭作坊走向如今的规模化生产,从过去单一的潮汕朥饼发展出葱饼、腐乳饼、斋饼等配方,品类日渐丰富。

近年来,“仁和”曾多次登上各省市荧屏。陈奕涛告诉记者,最近汕头市文化馆推出《寻味汕头》系列小视频,饼食制作技艺的视频播出后,更是勾起许多人的思乡之情。尽管产品供不应求,但陈奕涛却不单纯追求扩大产量,“这是传统技艺,也是几代人的记忆。”他说,自己要守住传统,因为只有这样,才能守住西堤仁和饼食的生命力。

“老祖宗传下来的好东西,我们这一代人有义务把他做得更好。”陈奕涛琢磨了许多现代的营销方法,如今的仁和饼食不仅成为本地畅销的应节食品,还通过物流销往国内各地乃至海外。“我们想让饼走得更远。”陈奕涛说,希望把这门潮式月饼的传统手艺传承下去,用匠心诠释潮汕糕点,让“舌尖上的非遗”活起来、火起来,让老味道历久弥新。

来源:汕头日报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