▲图2
“禽适将军章”、“裨将军印”(图1,2)皆属西汉官印。两印于平实中透出典雅浑厚之神采,分朱布白任其自然。图1五字分三行排列,“章”字独列一行,与前四字在章法上形成疏密呼应;“禽”、“适”、“将”三字部分笔画的圆转处理亦与“军”、“章”二字的方笔画形成方、圆对比,了了数笔,顿使全印浑穆庄重,整饬中更显稳健。图2则四字基本平分秋色,线条圆浑中表现出雄强之气势。“裨”、“将“二字线条圆转处时见挪让,于整体章法中显出灵活多变之格局。这类将军印与平实一路的其它官印相比,无多少出人,笔者以为还不能算作典型的急就章,但对初学篆刻者而言,则不失为上好的临刻范印。
二、拙朴浑厚类
拙朴浑厚一类的将军印,尤以两晋及南北朝为多。此类将军印较之前者,无论是刀法或是章法,都表现出一种拙朴的神韵,凝重之感跃然印面。在《吴让之印存》跋中曾熙曾说:“拙由天性,巧从机发,六朝人不及两汉之拙,故其巧亦不及。从拙处得巧,毋从巧用巧也。”这几句话说明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,同时也为我们学习这一类印章,指明了一条较为便捷的途径。
▲图3
▲图4
“广武将军章”、“轻车将军章”(图3、4)同属西晋官印。此两印不仅章法多变,神采飞扬,用刀亦灵活随意,表现出一种质朴的刀趣。印文拙意十分强烈,并时见并笔,从而奠定了两晋及南北朝将军印的风格。“广武将军章”五字亦为三行排列,“章” 字虽独列一行,但已让位于前四字,这在章法上更加突出了疏密关系,而用刀的灵活性、随意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加大,加之部分笔画的并笔、印边的残破等,都使此印在古拙质朴的基础上,更显其浑厚、凝重。“轻车将军章”亦为五字印,除“章”字独列一行外,其它四字则占地不等,如“轻”、“军”二字所占印面明显大于“车”、“将”二字,“将”字由于并笔而产生的粗重笔画及“军”、“章”二字似断非连的并笔处理,都使此印产生出轻重不同的艺术效果,一呈当时无名印工精湛而又高超的治印技巧。
三、峻峭劲挺类
峻峭劲挺一类的将军印,是最能反映急就章艺术风格的典型印作。其用刀行笔的轻车熟路、随势布行的灵活机动,无不表现出“急于行令,不可缓者”的军中旨令。此类风格的将军印,由于是随手凿来,毫无装饰,所以能得其古朴峻峭,使巧拙相生,而生动自然则随处可见。但同时也正是因为随意性太大,有些印作显得过于草率,成为粗劣官印的代表作,这在我们学习急就章中是值得注意并要抛弃的糟粕。
▲图5
▲图6
“扬威将军章”、“伏波将军章”(图5、6)皆为三国将军印。“扬”印章法独具匠心,“扬”字特大,“威”字压缩成扁平状,空其中部与“将军章”三字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,宽处可以走马,密处不使透风,而用刀凌利无比,细削刀法与急就凿刻印风相契合,拙中见巧,开辟了将军印新的意象。“伏”印则与其相反,全印五字紧收上部,伸展其下部,并留出大块红底,使全印章法稳如泰山,细挺的笔画更加突出了全印峻峭的风神。这类将军印组字结篆不拘一格,或宽或狭。或方或圆,时时透出一种全新的意境。然习者不善鉴别,则极易染上草率、霸怪之习气。
四、奇肆减笔类
奇肆减笔一类的将军印,一般多见于两晋及南北朝时期(这一时期的将军印,良莠齐见、鱼龙混杂)。这类将军印的出现(间忽有隶楷入印者),虽然给后世(唐、宋)印风格一定的影响,但以当代印人的审美倾向而言。则是不足取的。它印面制作过于草率,印文任其残缺不全,几乎无合篆法者,漫漶粗劣是其主要持征,有法不依,随心所欲,皆有背印之宗旨。
▲图7
“广武将军章“(图7)为两晋官印。此印章法疏密尚可一观,然细察印文,则弊病顿出:“武”字过于变形,奇丑顿生;“军”字中部有背篆法;“将“、“章”二字的减缺笔画,皆违背六书,无法可依。
▲图8
“凌江将军章”(图8)为十六国前秦(符氏)官印,此印印文更是残缺不全,几乎无一字合篆者,且章法漶散,刀法疲软,粗劣之病满印皆见。这一类型的将军印已失去它昔日的辉煌,日渐西下,随着杜会的不断发展,从而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。
篆刻艺术自步入文人印、流派印的艺术范畴后,将军印即为印坛所瞩目,为广大印人学者所共赏。将军印章法灵动,用刀洒脱,刻划随意,结字布局几近天然,而其独特的拙朴风格,为历代其它印章所未及。这一艺术风格一直影响到晚清及现代的吴昌硕、黄牧甫、易熹、简经纶、齐白石等。
将军印十分注重印作的全盘气息和神完气足的茂密舒畅,更注重印面的整体效果。较之一般的官印。无论从形体上,还是刻划上其难度和要求更高。将军印多为当时的急就之作,难免在凿刻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草率霸悍、奇肆不羁的痕迹,故在临习将军印时,必须遵循取其精华、去其糟粕的艺术准则,只有这样,才能事半功倍,早日步入篆刻的艺术殿堂。
作者简介:孙国柱,字一弘,号观印堂主人,1960年生于南京。现为金石印坊艺术顾问,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理事,江苏省篆刻研究会理事,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,南京印社学术委员会委员,南京雨花书画院副院长,职业书画篆刻家、陶刻艺术家。
本文源自金石印坊,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:金石印坊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