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就是说,当人类拒绝神的主权、选择自主与骄傲之时,罪就进入世界,使人心失序、自然失衡、社会崩坏。从此,人类社会与历史便不断重复着罪的循环,无论个人的生活,还是国家、制度、文化,苦难往往是人性败坏的系统性后果。
因此,苦难首先不是“神不阻止的外部入侵”,而是“罪所带来的内部溃败”。圣经罗马书用一句话概括:“世人都犯了罪,亏缺了神的荣耀。”更深入一些来说,人的犯罪不但为自身带来了严重后果,甚至也殃及了这地与万物:创世记提到这地受到了诅咒;保罗在《罗马书》进一步指出:“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……指望脱离败坏的辖制……我们知道,一切受造之物一同叹息、劳苦,直到如今。”看过动物世界影片的人们,或许能感受到万物之苦及其生存的不易。
犯罪必有后果:若无后果,人性将更加败坏
人类的罪,不只是历史事件(原罪),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现实。骄傲、嫉妒、懒惰、私欲、邪念、迷信……这些不只体现在个人层面,更延伸至家庭、社会、国家与制度。
在世俗法律中,任何犯罪行为都必须承担后果,这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原则。若没有惩罚,人将不再受约束,社会将沦为人性最黑暗的展场,失去最基本的公平与正义。同样的逻辑在属灵世界同样成立:罪必须面对后果,否则,人类只会更加堕落。
因此,苦难并非上帝报复的工具,而是人类罪行的“回音”与“警钟”。它提醒我们:自由不是无限的,任意行事必然带来代价。
如果骄傲不会带来羞辱,贪婪不会引发混乱,欺骗不会导致破裂,那么人类将彻底失控。苦难既是限制,也是矫正,是神对败坏世界的公义之回应。
苦难的另一面:它是最真实的教育
把苦难看作纯粹的恶,是一些哲学家肤浅的思考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就有不同的看法,“在黑格尔那里,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”,苦难不是历史的障碍,反而成为历史前行的杠杆。
事实上,苦难常常是人成长中最真实有效的老师,是人生转折中最深刻的提醒。很多文学家、思想家也表达了类似看法:
高尔基说: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。”
别林斯基说:“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学校。”
歌德说:“苦难一经过去,就变为甘美。”
高尔基说: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。”
别林斯基说:“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学校。”
歌德说:“苦难一经过去,就变为甘美。”
高尔基说:“苦难是人生最好的大学。”
别林斯基说:“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学校。”
歌德说:“苦难一经过去,就变为甘美。”
现在,一些教育专家提倡对孩子实行挫折教育,这也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教育方法。
在这个意义上,苦难具有限制性与教育性的功能。它揭露人性的现实,限制罪恶的泛滥,也常常成为反思的契机。没有人喜欢痛苦,但几乎经历者都会承认:某些成长,只能在痛苦中发生。正如圣经诗篇说:“我受苦是与我有益,为要使我学习你的律例。”
苦难揭露人性的脆弱,打破虚妄的幻象,引发人对正义、以及善与爱的真实渴望。许多人只有在经历打击后,才开始思考人生意义、悔改归正;相反,人在顺境中却极易自满膨胀,不可一世,忘记造物主的恩典。
上帝早已申命记中提醒以色列人:“你吃得饱足,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……就忘记那领你出埃及为奴之地的耶和华你的神。”
苦难是神爱的一种方式,是对“恶人”的警戒,对“义人”的试炼,对一切人的塑造。它不是神性的失败,而是人性得以历炼的工具。
容许苦难,义与爱的见证
所以,允许苦难的存在,不是上帝“不能”,也不是上帝“不善”,是因为苦难有必要存在,这既是对犯罪的要惩罚,也是给人留出悔改与归回的空间,就如彼得所说:“主所应许的尚未成就,有人以为他是耽延,其实不是耽延,乃是宽容你们,不愿有一人沉沦,乃愿人人悔改。”
另外,上帝并不是袖手旁观,而是亲自进入苦难之中。耶稣的受难正是上帝回应苦难的方式——一种彻底的、终极的解决方案。耶稣在离世升天前给门徒说,“在世上,你们有苦难;但你们可以放心,我已经胜了世界。”
我们回到那个古老的问题:“若神是爱,他为何容许苦难存在?”
答案不是简单的“为了磨炼人”或“考验信心”,而是更深:
因为人有罪,苦难是其合理结果;
因为神是义,他必须对罪作出回应;
因为神是爱,他在忍耐宽容,呼唤悔改,引导归回;
因为神是智者,他通过苦难成就比“立即止痛”更深远的计划。
因为人有罪,苦难是其合理结果;
因为神是义,他必须对罪作出回应;
因为神是爱,他在忍耐宽容,呼唤悔改,引导归回;
因为神是智者,他通过苦难成就比“立即止痛”更深远的计划。
因为人有罪,苦难是其合理结果;
因为神是义,他必须对罪作出回应;
因为神是爱,他在忍耐宽容,呼唤悔改,引导归回;
因为神是智者,他通过苦难成就比“立即止痛”更深远的计划。
容许苦难,不是神属性的矛盾,而恰恰是他全善、全能与全智的交汇点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